同花順景點及旅游指數(881160)自今年3月中旬觸底以來一路攀升至4月13日,峰值超過2019年同期。而后由于部分旅游公司年報等披露出的問題(特別是西域旅游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或面臨退市,導致股價暴跌)、部分投資者高位套現以及疫情抬頭趨勢給旅游業帶來的負面情緒,導致近期指數下跌。但是旅游行業資本市場的短期劇烈波動并不影響民眾五一出行的熱情。
圖 1 同花順景點及旅游指數
一、數據見證五一出行熱潮
據新華社消息,4月27日至5月4日,全國鐵路安排日均開行旅客列車將達到10500余列,增開旅客列車1500多列。從鐵路12306預售情況來看,截至4月22日14時,鐵路部門已經售出“五一”小長假運輸期間火車票4657萬張,北京至上海、成都至西安、廣州至南寧、廣州至長沙、北京至青島、深圳至長沙、北京至沈陽、北京至西安、上海至武漢、北京至太原等熱門方向車票緊俏。航班方面,2023年五一假期數據預測,民航日均旅客量超187萬人次,同比2019年上升8.4%。五一五天假期作為春節后第一個長假,民眾出行的熱情高漲。
除了各大傳統旅游景點以外,自今年三月憑借燒烤爆火出圈,并被央視等媒體強推的淄博,也成為許多人的五一打卡目標。美團、大眾點評數據顯示,“五一”期間淄博旅游訂單同比增長20倍,增幅超越青島、煙臺等地,一躍成為省內第一。同時,淄博、長沙等地方政府也相繼喊出“將城市讓給游客”的口號,杭州也對西湖景區進行假期單雙號限行。許多城市都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游玩體驗,積極吸納五一游客。
五一出行熱潮印證著國內需求的逐漸復蘇。以最近的清明節假期為參考,據文旅部微信公眾號消息,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清明節假期(4月5日),全國國內旅游出游2376.64萬人次,較去年清明節當日增長22.7%;預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5.20億元,較去年清明節當日增長29.1%。清明節假日期間,全國共有14952家A級旅游景區,其中正常開放12635家,占A級景區總數的84.5%?紤]到今年清明節沒有調休僅有一天假期,大多數群眾以短途出行為主,且部分群眾有祭祖需求,客觀上并沒有完全釋放旅游消費潛力。而國家精心安排的五天五一假期,相信會在宏觀經濟上給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二、五一出行熱潮背后的經濟復蘇
旅行熱潮的確助推了國內需求復蘇,但是僅靠旅游拉動整個實體經濟的復蘇顯然不太現實。文旅部數據中心給出了“預計2023年國內旅游人數將達到45.5億人次,同比增長80%;預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萬億元,同比增長95%”的全年預期,在2023年預期GDP中占比約3%。我們很難僅從旅游業的快速恢復中得出國內需求快速復蘇的過分樂觀的預期。目前仍有一些制約需求復蘇的因素不得不考慮,包括失業率、收入、儲蓄、疫情反復、國際環境、國內實體經濟等等。
1.三年疫情影響下,居民客觀消費能力不足
就業方面,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297萬人,同比增長4%;三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5.3%,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3%,隨著經濟形勢好轉失業率也在緩慢下行,但是3月份16-24歲的青年人失業率高達19.6%,比上月上升了1.5個百分點,同時馬上又有上千萬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可以預見,今年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
收入方面,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雖然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萬元,但實際上各地區表現并不平衡。具體來看,上海在全國31省份位列榜首,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北京和浙江也超過2萬元,分別以21367元、20158元位居第二、第三。具體到不同人群,結合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汕尾外賣小哥罷工、相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和低收入人群的薪資水平的現狀,筆者的一個簡單主觀認知是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在恢復或者增長,但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恢復或者增長并不能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預期。
儲蓄方面,三年疫情讓普通老百姓和企業再次意識到了儲蓄的重要性。4月11日,央行發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和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3月M1同比增長5.1%、M2同比增長12.7%。M2增速遠高于M1,說明儲蓄意愿偏強,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熱情并不高。雖然在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下,M2增速略微減弱,但整體儲蓄傾向仍處于高位。居民的消費能力受其經濟實力和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普通老百姓在三年疫情后收入預期并不高,同時也更偏向于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導致的結果是部分群體的消費潛力并沒有被釋放。
2.國內疫情抬頭不會影響宏觀經濟環境的恢復
疫情方面,雖然隨著4月份一系列國際展會的開辦,國內疫情也有抬頭趨勢。但是國家應該不會再次采取封控等硬措施,而是更多的依靠民眾的自我防護。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2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也宣布4月29日起,航空公司不再查驗來華人員登機前新冠病毒檢測證明。
短期來看疫情雖然一定程度上挑動了人們五一出行的情緒,但實際出行數據并沒有太多波動,對疫情的擔憂擋不住人們出行的熱情。長期來看,只要生產、物流等環節不受不可控力影響,疫情應當不會對居民實際需求恢復造成過大的負面影響。
3.復雜國際環境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有向好趨勢
國際環境方面,俄烏戰爭持續、美聯儲加息、美國對中貿易制裁、歐美市場需求減弱等,而我國則是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深與巴西、俄羅斯及其他亞非拉國家的合作。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將會是一場長期且影響深遠的博弈。而在具體需求方面,四月份密集開展的各類展會也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經濟的強勁動力。
4月19日,本屆廣交會第一期結束,累計進館126.1萬人次,到會境外采購商6.6萬人,出口成交128億美元。海關總署對3000多家樣本企業的訂單跟蹤顯示,新增出口訂單金額增長的企業比重,連續3個月環比提升。可以預見,在國家的強力助推下,國際貿易雖然會有受制于國際環境的陣痛,但整體進出口貿易數據應該會是穩步增長的態勢。
4.實體經濟整體向好,但不同行業的復蘇情況各有差異
在國內實體經濟方面,有學者提出“消費看樓市,投資看股市”。房地產行業,雖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各種舉措,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總計約2.6萬億元,同比下降5.8個百分點;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8%,較1-2月收窄1.8個百分點,延續收窄態勢;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增長4.1%,結束2022年以來月度累計同比連續下降的趨勢。
究其原因,房地產逐漸失去了投資屬性。除了少數大城市外,不少地區都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狀。國內房地產已經不再是那個買了房就能躺著賺錢的時代。長期來看,未來人才依舊會向大城市聚集,但全國人口前十的城市集中了近兩億的人口,出現相對飽和的趨勢,未來一線、準一線城市的房價不可能也不應該再像前些年一樣瘋狂增長,而應當在合理范圍內維持穩定或者隨著通脹的因素緩慢增長。而對那些常年人口凈流出的地區,在消耗掉農村人口城鎮化的紅利后,房價很難得到保障。可以預見,在政府政策強力干預和客觀積累需求的影響下,房地產行業會有緩慢恢復,但在GDP和需求增長中的貢獻很難達到疫情前的水平。
圖 2 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
反觀其他行業,3月份中國市場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2023年1-3月,紡織服裝累計出口462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0.71%,其中紡織品出口2204.5億元,下降5.1%,服裝出口2418.5億元,增長6.7%。同時,旅游業的火熱也帶動了交通、酒店、餐飲等行業的復蘇,國泰君安研報表示,中國航空業加速復蘇,不僅將出現疫后盈利大年,更將迎來“中國航空超級周期”;首旅如家酒店集團披露的數據顯示,1-2月商旅出行GMV同比增長達117.61%;錦江酒店在其財報中表明,2023 年1月以來,境內酒店經營顯著復蘇,1月份及2 月份整體平均RevPAR已分別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及115%。
三、需求復蘇呈現分行業特點,但不應預期過高
五一出行熱潮讓大家看到了需求快速復蘇的希望,但是三年疫情的影響,復雜的國際環境以及緩步復蘇的國內實體經濟都告訴我們需求復蘇需要一個過程。五一出行熱潮給旅游業帶來了繁榮,同時也拉動了交通、酒店、餐飲等行業的復蘇,而房地產、汽車、服裝等行業則在自己的軌跡上逐步復蘇,同時也需要各自的政策引導和契機。綜上,筆者認為不應該因為五一出行熱潮,對需求復蘇產生過高的預期,而在國內宏觀經濟向好的背景下,需求會根據不同行業特點有各自的逐步復蘇過程。